重疾險怎么買最合適?重疾險購買權威指南!
我:。。。。。。
保險,是根據每個人的需求不同來配置,家庭結構不同、收入結構不同、身體健康狀況不同、風險不同、想解決的問題不同,能別人買什么重疾險就給你也隨便推銷一款嗎?
什么是適合自己的?私人訂制!在信息對稱的前提下,根據個人需求匹配適合自己的產品,是人選產品,不是產品選人。
首先,要了解保險分類后,才能懂得該買什么保險,各種保險各起什么作用。

壽險:
應對:身故、全殘
解決:家庭責任、家庭負債、資產保全與傳承
重疾險:
應對:重疾、中癥、輕癥、身故
解決:治療康復、收入補償、家庭開支
醫療險:
應對:大小疾病
解決:報銷門診或住院醫療費用
意外險:
應對:意外身故、傷殘、意外醫療費
解決:失能損失、家庭負債、家庭責任
(個別公司有前癥),是指癥狀未達到輕癥標準時,賠付比例15%。(如結節、增生,息肉等)。
20%、30%、40%,
?有部分友好公司會把輕癥的一部分責任放到中癥,公司競爭,力求產品更好
???賠付一次中癥后可豁免剩余保費,合同繼續有效。(具體看合同條款)
重疾賠付類型分為:
1、單次賠 (100%~200%保額)
2、分組多次賠
3、不分組多次賠
賠付一次重疾后豁免剩余保費,合同繼續有效(限多次賠付型重疾)
單次、多次賠付的優點和缺點:
1、單次賠:
優點:保費相對便宜些
缺點:賠一次重疾后合同終止,得過重疾后很難再買保險。
2、分組多次賠:
優點:保費比不分組的便宜些,
重疾分為幾組,一組有一種重疾賠付后,不影響其他組賠付。
缺點:比單次賠付的貴一些,同一組中只能賠一次。
3、不分組多次賠:
優點:理賠更容易,不受限制,過了間隔期后可以再次賠付同一系列的重疾。
缺點:保費要比分組的貴一些
含身故責任 和 不含身故責任
2、身故賠保費(保費稍高)
3、無身故責任(保費便宜)
全殘:
投保人豁免可附加。
隨著醫學水平的進步,癌癥可能會像慢性病一樣,長期與人共存。
挑選重疾關注以下幾點:
1、保費預算是多少?
預算不多時,可選定期保險(暫時先有保障,條件好轉后再加保)、單次賠付(可做高保額)、保終身不帶身故責任(搭配定期壽險)等。
預算充足時肯定是多次賠好,帶身故責任的理賠無憂,保障高,但保費也偏高一些。
2、年齡和身體健康狀況
年齡偏大時險種可選范圍較小,而且保費貴,繳費時間還短,最后所交保費和保額幾乎持平,甚至出現倒掛。
預算有限時年齡偏大者可選不帶身故責任、定期重疾險或防癌險,預算充足的可以隨心買,豪橫!有保障安心!
身體健康狀況有點小問題,俗稱“非標體”,這時就不能豪橫了,保險不是你有錢想買就能買,通常客戶會說,醫生說是一點小毛病,沒大問題。其實——
核保醫學和臨床醫學不一樣,臨床醫學是對疾病的預防和診治,根據輕重程度看是否需要治療。而核保醫學,是對被保險人群發病率及死亡率的評估、預測,注重長期風險。
根據年齡和身體狀況選擇產品和公司,如果是非標體,就選擇一些相對核保寬松的公司。
3、選大公司還是小公司?
在專業人士眼里,保險公司沒有大小之分,所謂大小,只是成立時間早一些和晚一些的區別。有的“大公司”是成立時間早些,但后成立的“小公司”的注冊資金是“大公司”的4倍之多,那么,哪個是大哪個是小?成立早的“大”?注冊資金多的“小”?
重點,保險公司有十大安全機制,由銀保監會監管每一家保險公司都是安全可靠的。
1、保險公司設立條件嚴苛(保險法第67、68條)
2、保險公司注冊資本雄厚(保險法第69條)
3、保險公司經營監管嚴格(保險法第89、92條)
4、保證金制度(保險法第97條)
5、責任準備金制度(保險金第98條)
6、公積金制度(保險法第99條)
7、保險保障基金制度(保險法第100條)
8、償付能力監管(保險法第101條)
9、再保險機制(保險法第103條)
10、保險資金運用監管制度(保險法第106條)
如何選公司?
保險公司分四個梯隊:
1、幾家“老品牌”公司
2、中外合資公司
3、股份保險公司
4、互聯網產品
??像國壽、平安、新華、太平洋、友邦等,大家都熟悉,自然也就會認為是大公司,但你同時也要接受它的品牌溢價,即費率高。
?像工銀安盛、光大永明、國網英大人壽、招商信諾、中信保誠、中荷人壽、同方全球、中意人壽等,外資都是頂尖保險集團,論公司品牌、實力及產品等都不錯,比老品牌的產品要費率低一些,保障也不錯。
? 說到股份保險公司,其實大多數都是股份制,央企國企能有幾家?但就是這所謂的“中小公司”,注冊資本金是老品牌公司的4倍,關鍵產品不錯,保費低保障高。費率比前兩個梯隊的都低。
? 互聯網時代,大家耳熟能詳的“網紅產品”,特點就是保費很低而且保障高,即大家口中的“高性價比”產品。但如果是非標體時視情況而定,核保較嚴格一些。
所以選哪個公司,要看自己的偏好和是否愿意為品牌溢價買單。
“大公司”比“小公司”理賠服務好?
保險是具有法律屬性的金融產品,理賠都是根據保險合同條款來決定是否理賠,和公司大小沒關系。
4、應該選公司還是選產品?
一句話,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。
我有很多客戶都是高學歷的80、90后,比較理性,明白理賠都是按照合同條款理賠,所以買保險注重選性價比高的產品,訴求就是要保費低保障高。其實,買保險,交多少錢和擁有多少保障才是實際,沒有哪個“大公司”因為品牌大就多賠或保證100%賠吧?也沒有哪個“小公司” 敢少賠或不賠吧?理賠一切都是以合同條款為主。比較什么→?交多少錢,有多少保額。
5、病種數量越多越好?賠付次數越多越好?
銀保監會規定的重疾種類核心有6類,必須包含的25種重疾,已經占到重疾理賠的96%以上,現在市面上的重疾病種都已一百多種,如果糾結選110種還是130種,其實大可不必,其他的概率很低,無需過分關注。
賠付次數越多越好?重疾多次賠付有2~3次即可,再多也是堆積數量吸引眼球,某公司的重疾產品“多*保”,確實夠亮眼,重疾賠7次,輕癥22次,試問一個人一輩子能發生7次重疾的概率有多少?而且和輕癥還存在共用保額,如果保費同等的情況下還好,但保費高出那么多,真的大可不必為嚴重溢價交智商稅。
6、是否有家族病史
自己擔心的風險點是什么?是否有家族遺傳史?
比如家族里有幾人都有高血壓時,一定是注重心腦血管疾病保障。
家族糖尿病、惡性腫瘤、阿爾茨海默病等也會作為風險關注點,當然得核保通過才行。
7、交費年限怎么選?
交費時間一般分為5年、10年、20年、30年
重疾險是以保障為主,起的是杠桿作用,因為有豁免功能,即理賠后不用再交保費,都會選擇拉長交費年限,通常以20年為標準的多。
具體看個人情況,選30年交的適合保額很高時可降低每年交費壓力;30年的也適合消費型保險,不返還本金時不用考慮總成本,拉長年限,好降低每年的保費。
如果年齡偏大只能選10年或5年交費。
如果是體況不好的客戶,保險公司對未來風險不好判斷時,通常核保結論是降低保額和縮短交費時間。
8、糾結 ?
選單次賠付還是多次賠付?
選不帶身故責任還是帶身故責任?
沒啥可糾結的,用銀子說話!想交的錢少點就選不帶身故責任,還想再少點就選單次賠付不帶身故責任。
如果想保障高保障全就選多次賠付。
單次賠付和多次賠付,類似于買一杯咖啡還是買一杯能續杯的咖啡?沒有什么劃算不劃算,如果沒發生重疾或只發生一次,那就是單次賠合適;如果發生兩次以上重疾,那就是多次賠付合適。但是,風險是誰也無法預料的,只能是自己權衡考慮做選擇。
分組還是不分組?
還是銀子說話,不分組的比分組的要稍貴一丁點,市面上大部分重疾產品是分組的。如果公司和產品都比較滿意且費率也能接受的話,那自然是不分組的好,但也不用太在意必須是不分組,畢竟,風險是無法預料的,買了重疾險也不一定會用到,再說也沒哪個人希望買了就用到吧?保險只是未雨綢繆,買的一個安心。
9、什么才是性價比高的重疾產品?
所謂性價比,就是大眾眼中的“保費低、保障高”,
同等保障時看哪個產品保費低
同等保費時看哪個產品保障高
怎么才能保費低?從“老品牌公司”到互聯網產品往下排,互聯網產品保費最低;單次賠比多次賠保費低;不帶身故責任比帶身故責任保費低。
那么,一定就是應該選保費最低的產品嗎?
不一定!每個人側重點不同,也有人看重增值服務或對某個公司情有獨鐘,有錢任性!
10、什么時候買好?
早買:
年齡越小保費越便宜,年齡越大保費越貴
趁健康買:
年齡越小身體越健康,核保好通過;當身體健康狀況發生變化時,可能導致加費、責任除外、延期甚至拒保!有錢都買不了。
拒賠,是因沒有做好如實健康告知!
《保險法》第五條、第十六條規定,保險當事人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時要遵循誠實信用原則,投保人在投保時有如實告知義務。
拒賠案例中好多都是因個人疏忽未做健康告知,等到后期理賠時被保險公司調查發現有既往史后拒賠…
買保險就是為了規避風險,買的是放心,所以一定要做好如實告知義務。
后續將會更新《如何挑選少兒重疾險》和《如何給父母買重疾險》。